随着教育方式的多元化,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家庭教育,家长们思考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家庭教育,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的成长。为此,京华时报教育周刊举行“教育人的家庭教育观”教育行业家长论坛,这次论坛邀请了相关教育行业的人士,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的观念.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。爱通天下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相关的观点,看看这些成功人士是怎么教育孩子,有什么值得我们学校的。
什么是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?该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?家长应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?这些已经成为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。
在论坛现场,4位既是家长又是教育业内人士的母亲分享了在子女教育中的感悟,并对孩子的成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。她们有困惑也有经验,她们也给其他家长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,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忙碌的、盲目的家长思考应该怎么样面对孩子的成长。
新通国际教育集团创始人、总裁麻亚炜表示,自己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,也发现了很多问题。家长一方面抱怨补习班,一方面又变成抱怨的帮凶,送孩子参加补习班。这种教育体制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,但孩子的成长又不能等待这么长的时间,因此,她认为,家庭教育应该成为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益的补充。
麻亚炜说,现在的学校教育因为学生人数众多,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原因,在本质上仍然是标准化教育,无法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,因此聪明的家长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来帮助孩子个性化的需求,关注孩子的长处、短处,最喜欢的东西、最不喜欢的东西,给孩子一些空间。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办法做到的,可以在家庭教育里做补充。
她认为家长还要起到护栏的作用,包容孩子。让孩子有一点自己的空间,可以去学习一些与课本没太大关系的东西,包括一些犯错的机会、发呆的机会或者锻炼身体的机会。她说,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才是孩子的未来,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,就应该先变成那样的人。
华尔街英语中国区公关总监肖堰,曾经是教育部的官员。经历过两种不同的身份,肖堰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有自己的体会。她认为,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学校教育、集体教育、家庭教育都非常重要。家庭教育可以从一开始就进行规划、管理。肖堰说,她在子女的培养过程中,非常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:一个是包容快乐,另一个是判断选择的能力。她说,快乐也是一种非常大的能力,而只要是在能力范畴的,就一定是可以培训的。
在女儿的成长中,她会根据这些能力,在交流相处中进行引导。这让家庭建立起了一种母女或父女之间交流的模式,一个沟通的文化。女儿知道跟妈妈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,“我们俩像闺蜜一样”。这种家庭模式,形成了互相尊重、平等交流的氛围。此外,家庭价值观的一致也非常重要。肖堰说,在她的家庭中,遇到问题习惯开家庭会,各自将问题摆在桌面上谈,最终达到一致的观点。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,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。
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教育专家陈学锋说,自己的儿子在国外就读,与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相比,他的学业成绩并不占优势,但是儿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却比较好。社会交往能力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,孩子每次回国,都一定要去看望他的几任老师,她认为这就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功能。
陈学锋说,孩子从出生以后就是一个生物的个体,家庭是其逐渐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。这个场所给孩子的营养就能够决定他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。家里的价值观和做人的态度,对待他人的态度,对待自我的态度,对待自然的态度都非常重要。因此,她认为,要创造家庭和谐的氛围,并让孩子通过实际参与家庭的生活体验这些,有的家长为了“学习”不让儿童参与家庭的生活和交往,实在是失去了绝佳的教育机会。在学校也一样,有伙伴,有朋友,孩子的能力更强,性格更成熟。
中央党校出版社资深编辑王君的儿子出版了《我不原谅》一书。她说,在儿子接受媒体采访时,多次被问到他有怎样的父母,怎样的家庭,为什么他还能保持自己的个性。
王君说,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。一个人的成长,来自于遗传和环境。遗传基因不能选择,但孩子成长的环境则是可以改变的。她认为,基本的环境第一是父母,第二是读到的书(包括音像),第三是学校,也就是老师和同学。一个孩子在童年成长的过程中,对他产生影响的基本上就是这些因素。所以,父母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,家长的认知决定孩子的认知。在孩子幼年时期,家长便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认知告诉孩子,教导他们是与非、对与错。
对于给孩子的正能量,王君特别强调语言传递给孩子正能量的意义。她说,在她的家里,从孩子一出生家里就有一个共识,就是要进行赏识教育,她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斟酌会过脑子。
在家长眼中,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成功?在论坛上,各位妈妈也谈了自己的想法。
麻亚炜认为,她对孩子成功的定义,第一是要身心健康、性格开朗,第二是有一个良好的品德。正直,有责任感。第三个才是学识。
麻亚炜说,自己的女儿出国之前,语文和英语都是在年级的5%,但是数学和科学就在25%,老师觉得这并不成功。女儿觉得自己擅长的,老师都不重视,所以感到很挫败。老师只跟成绩更好的学生比,孩子会永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,久而久之,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遭受很大的打击。麻亚炜认为,中国传统的教育观重视“补差”,就是永远觉得那个差的要提上来,而事实上教育更应该关注“培优”,即发现孩子的特长和优点加以着重培养,人才的竞争关键是差异化优势,而不是平均分、总分间的竞争。
陈学锋也表示,目前很多家长都希望培养出成功的孩子,但是对成功的定义,也反映出成人的价值观,只看社会认可的成就这个标准并不全对。她说,现在很多人眼里的成功概念是独木桥式的成功,每个人都在桥上走,走在别人前面了就意味着成功。这就有问题,比如学校成绩排名会以学业成绩来判断一个孩子,但一个善良、积极向上的孩子可能老由于外在的评价不好,最终摧毁孩子的自信。成功概念应该是多元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,比如智力的概念其实归根到底是解决问题的能力;人能尽到对别人的责任,有幸福快乐的能力,能带来正能量的人,也算得上是成功的。